社会工作三大方法在城市流动人口当中的介入-四川社会工作网【官网】


陈藤 黎正闻 2018-05-15 08:20   社工中国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流动人口由原来的单个家庭成员的流动逐步向家庭化流动方式转变,如何帮助这些家庭解决迁移中所带来的青少年城市适应问题,并能真正融入城市,是社会工作必须关注的问题。

原标题:城市流动青少年正向改变——社会工作三大方法在城市流动人口当中的介入

一、案例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流动人口由原来的单个家庭成员的流动逐步向家庭化流动方式转变,如何帮助这些家庭解决迁移中所带来的青少年城市适应问题,并能真正融入城市,是社会工作必须关注的问题。就城市流动青少年来说,自身与家庭在融入社区环境面临着诸多的困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形成的氛围对家庭成员融入当地社群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笔者在“情暖新厦门人”城市融入和社会参与社工服务示范项目中的案例介入为例,探讨服务于城市流动人口家庭中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和方式。

小杰(化名),男,13岁,X小学在校学生,服务对象自从五年级开始经常夜不归宿,学校/家长没办法解决。在老师眼中服务对象是问题学生,不爱学习、不写作业、经常出去玩几天彻夜不回,让家长很揪心。经过学校转介推荐,社会工作者通过主动接触服务对象及家庭,与之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并通过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运用,有效促进了服务对象的正向改变。

二、案例分析

服务对象妈妈自诉在小杰一年级的时候,全家一起到厦门新阳生活。有一次放学一小时后,服务对象还没回到家里,爸妈都十分着急,到处找,担心他被拐走了。妈妈表示当她看见孩子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回来时差点就崩溃了,把小杰狠狠地打了一顿。怕小杰出危险,服务对象妈妈经常把他关在家里。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妈妈经常打他,打到服务对象跪地求饶。五年级开始,小杰开始几天离家不回,在外面玩,他和多大年龄的孩子都能玩在一起,晚上就在同学家睡觉。妈妈对小杰的打也减少了,她也怕再打下去儿子就再也不回来了。

通过与服务对象妈妈的进一步访谈与沟通,社会工作者分析认为服务对象经常夜不归宿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身因素,小杰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在这个年龄的孩子会更倾向于寻找同伴群体的认同,逐渐疏远父母;另一个方面是不良的家庭环境。妈妈用暴力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儿子关心与爱,不仅仅使亲子关系恶化,同时影响夫妻关系,家庭成员沟通、互动不良。由于家庭长期缺乏科学的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对待子女易产生偏激行为的打骂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疏远和对抗。

三、服务计划

3.1理论基础

优势视角指出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服务对象在家人的印象为贪玩、不懂事,在老师眼里为“问题学生”,社会工作者虽然在服务过程中以问题解决模式为主,但并不是以问题为专业关系的出发点,而是通过活动寻找服务对象愿意改变的要点,挖掘可以促使服务对象改变的资源与社会支持网络。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个人成为问题要分析考虑其所处的环境,从环境去寻找服务对象改变的可能。流动青少年所处的系统主要有个人系统、家庭系统、学校系统、社区(社会)系统。在个人层面,服务对象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不足,更倾向于与同龄人交往;在家庭层面,父母学识与技能不足,在教养子女方面更多以暴力来表达关心与爱,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在学校层面,服务对象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对于学习缺乏动力;社区层面,服务对象主要居住在城中村,对于社区公共空间及服务并不知晓,也没有办法获得求助渠道,服务对象妈妈曾经拨打心理咨询热线求助,想请教同事但又怕被嘲笑。因此社会工作者介入主要是改善服务对象所处的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等系统,促进其健康成长。社会工作者在微观层面介入可以开展家庭成员心理辅导工作,通过亲子沟通小组促使家庭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观层面主要鼓励鼓励家庭成员多参与社区社会生活,倡导高校志愿者和学校开展同伴教育和爱心教育,广泛开发社区类似家庭社会资源,为家庭成员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宏观层面可以关注到随着城市流动人口家庭流动,流动青少年群体的城市融入与适应困境,推动社会关注城市流动人口家庭教育。

3.2服务目标

短期目标:改善服务对象的家庭亲子关系,引导服务对象父母学会科学的亲子沟通与相处方式,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长期目标:改善服务对象的成长环境(家庭、同伴交友),并逐渐改变服务对象夜不归宿的不良行为,提升服务对象的自我认识,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向改变。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参加小组活动,建立初步关系。通过家庭入户探访,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父母访谈,进行服务对象问题分析与需求评估,确定服务方向介入方向及策略。服务对象的偏差行为与家庭成长环境离不开,社会工作者以电话形式邀请服务对象及家人参与即将组织的“成长1+1,携手共前行”亲子互助成长工作坊。

社会工作者在接案的过程中,能否与非主动求助的服务对象很好的建立专业关系将会影响整个服务过程。在与服务对象的接触中,社会工作者从服务对象妈妈的反馈中了解到服务对象参与小组活动的意愿高,但是在小组过程中却沉默,不参与互动,属于游离型的组员。社会工作者进行反思,通过趣味游戏调动服务对象参与的积极性,在服务对象玩游戏受挫时,给予及时鼓励与肯定,有效与服务对象建立了信任关系。

第二阶段:转变教育理念,改变家庭环境。以游戏环节为契机,引入“平时遇到困难向谁倾诉”的话题分享。当服务对象在小组中谈到自己会找朋友的时候,服务对象妈妈很伤心。小组结束后,社会工作者以面对面的形式与服务对象妈妈进行了深入的会谈。妈妈自诉自己很爱儿子,儿子听话与否关系到家庭生活的好坏,亲子关系良好夫妻关系就好,亲子关系差夫妻关系也不好,甚至因为儿子的不懂事有跟老公离婚的念头。此时,社会工作者运用倾听、同理、聚焦的技巧,给予服务对象妈妈支持与鼓励,协助其看见家庭幸福应该更多建立在自身的努力,而不是只凭儿子的言行来主导整个家庭的生活。在此阶段,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妈妈达成共识,多看小杰的优点与快乐,改变现在的教育观念,孩子在这个年龄贪玩是天性,同时也期待父母给予更多的陪伴。

第三阶段:给予更多陪伴,增进亲密关系。一个月后,服务对象妈妈逐渐认识到从和孩子做朋友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尽管工作很忙,但是服务对象妈妈都会抽空陪孩子参加小组活动,实在没有办法就会让服务对象爸爸陪同参与。在暑期期间,服务对象姐姐从老家回来,共同参与小组活动的情景演练。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妈妈的沟通中可以逐渐看见妈妈感受到其的成长与变化。在这阶段更重要的是引导家人注意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平衡,尽量能够在周末参与服务对象喜欢做的事情,让服务对象在家人的陪伴过程中感受家庭的温暖,增进亲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第四阶段:贴心节日联谊,社区参与融入。经过两个月的时间,社会工作者以电话回访进行个案服务跟进,服务对象妈妈表示小杰夜不归宿的行为已经得到改善,自己现在也会和他协商,也会适当地给孩子交友的空间。社会工作者邀请服务对象家庭参与中秋佳节博饼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服务成效,提供暖心化的交友平台,使服务对象与在小组认识的家庭互相交流。

第五阶段:同伴交友,志愿者担当提升自我认识。两个月后,社会工作者邀请服务对象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周末快乐营”流动儿童互助成长小组,赋予服务对象担当者角色,协助社会工作者组织小组活动。服务对象通过小组活动的参与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同辈支持网络,同时也从角色当担中寻找自身的价值,收获快乐和成长。

五、案例评估

社工介入前后

服务对象的问题得到部分解决,并能够有信心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剩余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协商结束专业关系。在参与亲子小组一系列活动后,服务对象亲子关系得到了改善。在结束专业关系的过程中,服务对象的妈妈与社会工作者分享到,“社工把快乐传递给了孩子,我很喜欢你们组织的活动。”服务对象在留言条上分享到,“谢谢哥哥姐姐帮我和我的父母的关系拉近了很多,妈妈现在很爱我,我也很爱妈妈。”通过社会工作者服务改善了服务对象的亲子关系,也让服务对象家人反思现有的家庭教育方式,达到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的个案目标,得到服务对象及家人的一致认可。家人表示服务对象之前不太愿意参加活动,现在也会积极参与了。通过个案工作与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引导服务对象及家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环境,带服务对象走出了家门,并以志愿者参与的身份加入同伴群体互助小组,服务对象表示:“参加活动很好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认识了很多朋友。”

六、专业反思

考虑到服务对象非主动求助对象,社会工作者如果直接介入可能会使他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强调有效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需要考虑社会工作者服务手法的特定选择。社会工作者邀请服务对象及家人参加亲子小组,通过小组活动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服务对象在小组活动中心理及情感性冲突,不愿意融入活动,但是却渴望父母周末能多陪伴自己,向父母表达了希望共同参与小组活动的愿望。在小组游戏过程中给予服务对象充分的关注与鼓励,与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同时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带动服务对象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游戏引发现实家庭矛盾的思考。与服务对象重要他人进行个案辅导,协助其看到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自身也需要转变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理念。

该阶段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水平主要体现在专业方法的整合运用程度,从实际情况来看,有几个特点比较明显,一是社会工作者通常把服务对象在个案、小组、社区三个不同的服务层面之间进行转介,使得同一个服务对象的服务过程可以接受三种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并且有较好的服务效果;二是三大方法在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阶段分别发挥了不同的功能。以社区青少年服务为例,个案工作对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专业关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小组工作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互助网络,社区活动成为青少年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载体,青少年在社区活动参与过程中,其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比较好的发挥,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有十分明显的改善。

上述经验给我们的启发是,虽然家庭社会工作处于发展初期,但服务对象的需求和生存特点决定了社会工作服务是一种综合服务,它不仅需要针对服务对象本身提供服务,也需要在改变服务对象环境方面作出很大的努力。因此社会工作方法是一个系统化的综合运用。每种服务方法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促进和制约关系。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也体现在是否能够整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本案例社会工作者探索出了一些整合性的工作方法,以及有效的服务策略。在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方法运用的基础上,从服务对象的分类分层分阶段开展工作的要求出发,从社会资源的整合运用的要求出发,从已经建立起的合作关系的要求出发,以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介入城市流动青少年正向转变来呈现社会工作专业性的铁三角,涵盖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渗透,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专业方法技巧的实践。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社会工作者能够充分尊重、接纳服务对象的行为,并协助家人从优势视角看见服务对象在小组过程中的点滴成长,协助服务对象妈妈正确看待服务对象的偏差行为需要改善的不仅仅是亲子关系,也不能将家庭幸福与否建立在儿子的行为表现上,更需要的是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服务对象妈妈在活动过程中看见社工对孩子付出的热情,自己受到了感动,也愿意在自己工作中尽量抽出时间来参加小组活动,学习跟孩子成长的方法。

对于社会工作能够促进个人、家庭认识与行为的积极改变,专业方法技巧很重要,但是在社会工作者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所秉承的专业价值理念让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的可能。从一个人、一个家庭看见一个群体的缩影,在社会工作者多次的走访中建立了对城市流动人口群体在融入与适应社区环境面临困境的认识。当学校老师甚至是身边的家人都对流动青少年彻夜不归的问题素手无策的时候,因民政部 李嘉诚基金会大爱之行—“情暖新厦门人”城市融入与社会参与社工服务示范项目而结缘,社会工作者通过学校转介,主动联系提供服务,对服务对象家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访谈,服务对象妈妈说,“我不敢相信,居然有人会上门来关心我们这样外来打工者”。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活动中,面对服务对象的不参与,有过挫败感,有过疲惫感,也因为第一次开展亲子小组没有经验而惶恐不安,但是通过每一次主动地与服务对象家人沟通,最终得到其认可,以自己在服务中的热情影响了服务对象的家人,最终改变服务对象家庭的成长环境。

改变不在于一朝一夕,更重要的是陪伴与成长,邀请服务对象作为志愿者参与同伴支持小组,培养服务对象的责任担当意识,让服务对象在同伴群体中增加对自我的认识与思考。社会工作者能够关注到服务不是活动的简单、重复叠加,而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专业方法技巧很重要,但是在社会工作者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的热情与投入能够协助克服服务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同时在服务的过程中,服务对象的正向改变也让当时正处于十字路口徘徊的社会工作者看见自身专业价值的所在,最终坚定地选择社工的道口,确定自己的职业成长方向。

作者简介:陈藤,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黎正闻,广西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