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研究与探索的路径

 尹新瑞 2020-08-14 10:28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作为社会工作后发展国家,中国学者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在此过程中,分析学习西方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和研究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在总结西方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研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域外国家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引进、批判反思、改造适应、扎根本土等阶段。每一种本土化模式关注的重点不同,由此延伸出的本土化路径也各有差别。作为社会工作后发展国家,中国学者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在此过程中,分析学习西方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和研究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在总结西方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研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构建符合中国社会实际需要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基础和工作伦理

非洲、阿拉伯等地的社会工作学者注意探讨研究在本土互助思想中广泛存在的助人理念和传统技术,在此过程中积累社会工作本土知识,这种探索性努力对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研究深有启发。中国社会工作学者应注意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和思想中挖掘和提炼本土社会工作思想和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虽然没有明确的关于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但蕴含了丰富的现代社会工作思想,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重要来源。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学者应该从本土立场看待古典文化中蕴含的社会工作思想,而非按照西方社会工作思想框架来观照本土知识,也就是说不能采用客位研究策略(etic approach)来检视和考察古典学术思想,而是应该通过主位策略从本土文献出发概括和提炼社会工作概念和理论。同样在具体社会工作辅导技术方面,也应该从中国人本身的生活经验、心理特点、提供的经验材料出发总结社会工作方法。特别是在针对中国民众的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中应注意考察中国人的一般心理特点、中国人的天性观,以及普通人看待人与世界、他人的关系的视角,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和积累社会工作辅导技术、研究视角、理论观点。

在本土心理学研究中,杨中芳教授总结的华人本土心理学扎根研究的方案对本土社会工作学术理论和概念的提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以杨中芳教授的研究框架为基础,提炼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和概念的框架:梳理传统经典文本中蕴含的社会救助、帮扶、助人思想,特别是儒家经典中蕴含的本土社会工作思想和价值伦理体系,包括人本思想、伦理观点、变易观念等。研究中国传统的以家庭为本、亲属关系为网络、熟人关系为纽带的助人方法,并将其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助人策略的重要知识来源;选择案主熟悉的语言和概念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概念和语言;考察社会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体系)、民间习俗、市井文化(民间俗语、俚语),社会制度体系等对案主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探索案主行为的真正意义;寻找具有文化相关性和符合案主心理和行为特点的社会工作技巧和方法。

明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

西欧和北美的社会工作将案主问题视为个人与环境之间在相互适应方面出现的问题或者将其视作个人能力不足,传统心理动力学理论则结合精神分析理论将案主问题视作人格发展冲突等。总之,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强调个案和临床工作,通过微观技术和临床社会工作方法处理个体情绪、心理、精神和政治参与等人的高层次需求问题。与发达国家社会工作服务范畴不同,中国社会工作面对的是更加宏观层面的问题。当前案主普遍面临的问题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以及以发展为主要任务的国家战略息息相关,同时这也是社会工作后发展国家普遍存在的状况。当前中国存在的留守儿童问题、残疾人照顾、养老问题等大部分都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应该加以应对的问题。对这些问题采用西方临床社会工作模式和以心理动力学为代表的个人主义视角很难对其进行有效回应,并且也容易忽略问题背后存在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此外,在当前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和机构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技术的社会工作更应聚焦当前中国社会治理中面对的问题,在非物质冲突治理(主要针对情绪和情感疏导,防止在极端情绪影响下出现的突发性问题)、社区治理、社会治理等方面预防和消解社会问题。通过明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发展。


相关文章

上一篇:本来与未来: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及其建设策略

友情链接: